白明说,国际油价下跌,中国就增加石油储备,这是单侧思维。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9月14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发布油气改革计划,到年底还将公布一个混合所有制改革计划,在能源(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进入门槛较高的领域,要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据了解,目前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牵头制定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经形成初稿且正在加紧完善,有望在年底亮相。
从去年以来,能源改革不断推进,中石化拿出油气销售板块资产首开混合所有制改革先河,中石油亦表明其共搭建了六个合作平台,引入民资,将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2012年、2013年中石油曾连续两次引入社会资本入股西气东输管道,2014年还发布公告称,拟设立东部管道公司,并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转让管道公司股权,不过至今并未实行。方正证券研究人员认为,此次油气体制改革将按照存量资源混改+增量资源试点招标的原则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上游,目标是建立矿权交易的一级和二级市场,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此外,石油天然气上游勘探市场和原油进口市场向多元投资主体放开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油气行业的上游领域是垄断程度最高的一个环节,目前国内具有探矿权和采矿权资质的企业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田四家,而原油进口权也是集中于五大公司,这使得市场化竞争很不充分,民营企业很难涉足,上游的高度垄断制约了油气改革的实际效果。
油气体制改革将对行业产生长期持续影响,第一波投资机会重点关注气价改革及全产业链放宽准入的直接受益者。备受关注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渐行渐近。重引进,轻研发美国人把东西做出来,日本人做好,韩国人做烂,中国人做到没钱赚,这句戏谑中国制造的话流传已久。
无论是一体化巨头,还是独立油气生产商,都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如何降低成本。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真正完成企业现代化治理转型,因为国际化的本质就是现代化。油价低位徘徊,或成为新常态售后跟不上,产品文件体系不完备为什么国际公司都将产品一词换成了解决方案,因为国际厂商都在试图回到客户需求的原点,你售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完整的服务。
早在油价大跌之前,面对高成本压力的国际巨头早已经这样干了,以壳牌为代表已经在通过改用更便宜的中国供应商来降低成本。此前一位活跃在中东市场的友人,从客户公司拿回一份求购清单和已有的中国供应商名单,其中一些是在国内默默无名的小公司,但都因为价格优势和相对稳定的产品质量受到中东客户青睐。
重引进,轻研发美国人把东西做出来,日本人做好,韩国人做烂,中国人做到没钱赚,这句戏谑中国制造的话流传已久。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真正完成企业现代化治理转型,因为国际化的本质就是现代化。而友人拿到中东客户需求单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东客户还想找其他品类的中国供应商。但当油价徘徊在50美元/桶时,这种成本压力就危及了饭碗:要么项目成本超出红线项目下马,然后项目团队被解雇裁撤,要么实实在在地找到降低成本的钥匙。
说到底,这就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地位的体现,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就是生产车间而已,没有研发、没有售后、没有营销、更没有品牌。如果理念跟不上,所谓服务型制造业转型都将沦为空洞的噱头。在这一点上,中国油气装备企业做得很差,似乎大家都认为售后就是成本中心,而忽视了售后是第二销售中心和利润中心的地位。事实上,降本的办法无非两种,一是裁员,二是降低资本支出(CAPEX)。
重销售,轻营销销售确实非常重要,通过销售人员和对方企业高管见面游说,兜售产品的效率确实很高,但重大采购行为绝不是一次见面就能完成的,销售人员也不能每天去缠着客户高管。如何弥补自身短板是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调查分析了大量海外采购商代表后,嘿石油网研究团队发现中国供应商普遍存在四大短板,而在这背后真正的短板是中国油气产业供应商观念和意识的落伍。因此,我们看到一些油公司纷纷解除了和油服公司此前签署的合约,要求降低20%甚至30%的成本。
当油价在100美元/桶时,尽管油公司高层也试图要求精益生产,降低成本,但中下层管理者和执行者并没有太大动力,他们不愿意去承担更换供应商所带来的风险。此外,更重要的是销售的成本也非常高昂,一个客户经理覆盖的客户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没有营销手段作为补充,使销售和营销构建成为系统,整体效率是很低的。无论是一体化巨头,还是独立油气生产商,都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如何降低成本。油价低位徘徊,或成为新常态。时下生存重压下,会有更多的公司去寻找廉价且优质的中国供应商。产品质量不稳定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制造老生常谈的话题,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水平问题,当其他轻工类制造业企业纷纷学习丰田精益生产的管理方式,并不断提升了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后,油气业的制造企业也需要更换一下生产方式了。
如果说售后做得差,很多中国油气制造商连最基本的产品文件体系也没有搭建起来。中国厂商走出去本身就是二次创业,而创业必须补短板。
走出去不应该是一种短视的应急行动,而应该是积极的长期战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营销手段润物细无声地通过传播手段去影响客户。
尽管北美市场前景看上去很诱人,但中国厂商固有的一些短板让其无法下嘴,而且这些短板也是困扰中国厂商出海的真正原因。从全球范围来看,中东的市场需求还不是特别强烈,真正强烈的市场区域应该是北美,因为北美地区是全球油气产业投资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同时也是成本压力最高的地区。
暂时廉价的属性或许还是中国油气装备制造业现阶段出海的法宝,但人力成本在涨、人民币在升值、国内能源价格在涨、甚至环境污染的成本也在涨,最终生产车间模式会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等地,如何升级才是出路在2012年之前,西方国家的制裁措施在伊朗造成的经济真空给中国进入伊朗市场客观上提供了机遇,中国公司受这些制裁行动的影响较小。虽然部分共和党议员表示强烈反对,但美国国会扼杀该协议概率较低,更何况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不惜动用总统否决权来否决国会通过的任何试图阻止落实伊核协议的法案。随后,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赞成一致通过了伊核决议。
中国作为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中伊能源合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伊朗原油产量会在制裁终结后的几个月内由2015年7月的280万桶/日攀升到360万桶/日,恢复到2011年的产量水平。
伊朗这个拥有8000多万人口的中东大国,无疑是伊核协议的最大受益国。伊朗经济通胀压力陡升,仅在2012年一年时间里伊朗货币里亚尔累计贬值60%,物价飞涨。
身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主要成员国之一,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储量国和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储量国,其石油出口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美欧企业受到制裁法案影响,不能再从伊朗进口原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土耳其等主要买家也被迫大幅削减原油进口量。
受到石油行业向好的预期,伊朗的经济也将强力复苏。正如伊朗总统鲁哈尼所言,核谈判的成功标志着伊朗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在此情形下,外国企业纷纷逃离伊朗,期望通过减少当地投资来降低损失。【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伊朗作为连接中东和中亚的中东大国,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但在2012年之后,随着伊核危机的升温,美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范围和幅度不断扩大,中国与伊朗之间的能源合作也受到波及。根据该决议,只要伊朗保证所有核材料用于和平活动,联合国将终止此前通过的7个对伊朗的制裁决议。
石油行业是伊朗的经济命脉。中方在伊核谈判中发挥了公正和积极的作用,得到各方赞赏。
二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与伊朗拓展基础设施、能源、产能、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反观当前,形势正在出现重大逆转。
顶: 2踩: 6
评论专区